当前位置:系统粉 >   安卓资讯 >   「人物·专访」冯韬:“缩微古建”是场文化复兴

「人物·专访」冯韬:“缩微古建”是场文化复兴

时间:2020-01-22 来源:互联网 浏览量:

「人物·专访」冯韬:“缩微古建”是场文化复兴(1)

冯韬:“缩微古建”是场文化复兴


位于扬城四望亭西侧、四望亭路上的汶河小学西门街校区所在地,早在640多年前就兴办过江都县学,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办过西门街小学,可谓薪火相传、弦歌不辍。


从江都县学到西门街小学,六百多年的更迭与传承,扬州重文兴教的传统可见一斑。

那么六百多年前的江都县学是什么模样?最近,凭借古建筑微缩模型设计师冯韬的一双巧手,它得以重现在世人面前。


1


最大程度复原“江都县学”


“80后”冯韬是名古建筑微缩模型设计师,近几年,他设计并做出了许多微型古建,有扬州崔致远纪念馆、汪鲁门“盐运图”、高邮王家故居、宝应朱氏家祠……名楼古建,围栏雕花,斗拱风铃,梁壁圆柱,精美至极。一梁一柱,一门一窗,他沉醉在飞檐斗拱的世界,通过微缩古建,极力还原真实历史。

上周,由他设计并制作的“江都县学”微缩模型被陈列在了扬州市中心的四望亭内,向市民展示。所谓“县学”,和“府学”一样,是废除科举制度、兴办新式学堂之前,官府专为宣传儒家经典和皇家训示教诲的地方,也是实行科举教育的常设机构。而四望亭,原名文奎楼,后名魁星阁,也是江都县学的组成部分。

冯韬说,此次复原“江都县学”,可以说是一场文化复兴,通过对古人传统文化的传承,将过去和现在相连,也能让更多人了解以前的学校是什么样的。


江都县学究竟是什么样?没有现场测绘,起初冯韬只能根据江都县志里的一张鸟瞰效果图窥见一二。效果图展示了县学的主体部分,是按照山东孔庙样式建成,但是文字记载只有简单一段。


后来,冯韬找到了当时西门街小学的学生,如今已经七旬的老人,通过他的回忆,得知当时西门街小学(原江都县学)内的建筑真不少,有讲堂、书斋、崇文阁、习武场、生员席舍、教师住宅。因为县学与孔庙合二为一,因此还有明伦堂、大成殿、泮池、文舍楼、棂星门、殿器库、牌坊等孔庙建筑物。


模型虽小但五脏俱全,搭古建该有的工序一个都不能少。光是设计就要占用模型制作的一半时间。为了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,“江都县学”微缩模型台采用玻璃材质,最下面一层以雕版印刷方式用宣纸画出平面图,再以亚克力透明板为底,这样灯光打上去后,微缩建筑群更加立体,更显规模。

微缩的古建筑不仅外表如画,内部的零件也是一样不少,推开可以活动的门窗,可以清晰地看见建筑内的每一个构件。在制作过程中,想要做到最大程度的还原,就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,模型的打磨和角度的调整都要十分细心。按照设计图放小样,每一个建筑、人物、景观都要根据预期的效果进行微调,不断完善。

冯韬介绍,微雕古建筑不仅制作工艺繁复,制作的材料要求也非常严格,“必须使用椴木制作,因为椴木的材质柔软细腻,没有大块的纤维,容易制作成型;而松木虽木质也较柔软,但纤维多,容易碎裂,做不了微雕的主材。”


最终,这套江都县学微缩模型共耗时35天完成,展示的房屋有30间左右,按比例算,实际占地东西向150米,南北向应该有250到300米左右。地砖如米粒大,栏杆像牙签细,模型里的一切都惟妙惟肖,让人忍不住惊叹。


「人物·专访」冯韬:“缩微古建”是场文化复兴(2)


“江都县学”鸟瞰效果图

「人物·专访」冯韬:“缩微古建”是场文化复兴(3)

「人物·专访」冯韬:“缩微古建”是场文化复兴(4)


“江都县学 ”微缩模型

「人物·专访」冯韬:“缩微古建”是场文化复兴(5)

2

因“样式雷”结缘


冯韬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,计算机专业毕业后,成了北大青岛培训中心的一名老师。后来培训中心搬到南京,冯韬不愿离开扬州,便辞了职。在设计师妻子的劝说下,他选择创业,成立了一家文化创意公司。

他说,从事古建筑微缩模型设计,这要归功于“样式雷”。

在清朝历史上,曾有一个雷氏家族,执掌宫廷“样式房”200余年,颐和园、天坛、承德避暑山庄等大批知名建筑,都出自其手,这就是建筑世家“样式雷”。当时,“样式雷”为了方便和不懂建筑的王公贵族们沟通,便制作了烫样。烫样以纸板、秫秸和木头作为主要原料,因制作过程中需要熨烫而得名。烫样其实就是建筑的微缩景观。

2008年,新婚的冯韬和妻子去北京旅游,在故宫,他第一次看到了“样式雷”的烫样。

烫样的每个部分都可以拆开,建筑的梁架结构、内檐彩画式样,甚至是具体的尺寸都被标记明确。这些清代能工巧匠的“手作”深深地震撼了冯韬,“样式雷”的烫样比起现在的3D建筑模型也毫不逊色,全手工打造,制作甚至更加精巧、细致。


从2013年开始,冯韬对照古建实物,按比例制作小木作。2014年,冯韬正式开始了文创做古建模型的这条路子。

入门容易,但要做好并不简单,每一个模型都不同,但冯韬下定决心,微缩古建筑不仅要做一辈子,更要做好做精,做出点名堂。为此,他经常去制作模型的工厂里参观学习,还请了专门的老师教授绘图。


目前,冯韬工作室的微雕古建筑已制作了30多个,不少作品可以称得上是工艺品,收藏品,甚至是能够长久保存的珍品。冯韬从事这个事业已经6年了,他笑言当时是给自己挖了坑,现在深深痴迷于微缩古建筑,已经无法自拔。


「人物·专访」冯韬:“缩微古建”是场文化复兴(6)

「人物·专访」冯韬:“缩微古建”是场文化复兴(7)

「人物·专访」冯韬:“缩微古建”是场文化复兴(8)

3


承载文化和乡愁


对冯韬而言,微缩古建筑不仅是精致细小的模型,还承载着文化和乡愁。


冯韬坦言,最初吸引他的便是古建筑背后的文化研究。虽然很多古建筑,留下的痕迹也只是历史上记载的只言片语,但随着对其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,就会发现真的很有意思。


陈列在汪鲁门盐商文化展示馆内的一套“清代盐运图”微缩景观模型直观复原了清代盐商文化。这件清代扬州盐业运转过程场景模型,是按照1:80的比例制作的,场景细致,人物丰富。它讲述了清代中叶扬州地区盐运的流程,通过它,仿佛能看见当年大运河上盐运忙碌的景象。


冯韬说,为了生动再现扬州盐运的盛景,他翻阅了大量的史料,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。不仅还原了两淮盐运使司当时的建筑布局,还模拟出了扬州当时的盐运场景。

出巡的盐政大人、前呼后拥的随从、沿街叫卖的小贩、街上闲逛的路人……整个场景里大概有五十到六十个人,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,各自的形态。生动鲜活,就像宋代的清明上河图,描绘了一幅当时扬州市井百态的生活画卷,其中人和物的关系,人和人的关系,更是充满意趣,让人回味无穷。


冯韬说,好的作品是能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去衔接未来,让人们追忆到建筑建设年代特定的历史印记,注入新的文化含量,还能唤起乡愁。


「人物·专访」冯韬:“缩微古建”是场文化复兴(9)

「人物·专访」冯韬:“缩微古建”是场文化复兴(10)

「人物·专访」冯韬:“缩微古建”是场文化复兴(11)

「人物·专访」冯韬:“缩微古建”是场文化复兴(12)

如今,冯韬在扬州的“网红”老街巷

仁丰里独居一隅安心创作。

下一步,他会将《扬州画舫录》中的

清代扬州二十四景用微缩模型一一复原,

重现扬州当时美景盛况。

他说:“扬州这座古城,

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。

在这样一座城市,微缩古建筑大有可为。

每一件作品都是有生命的,独一无二的,

而我希望能够经过我的心我的手,

赋予它文化的力量,

让作品鲜活起来”。


来源丨扬州广电“扬帆”手机频道

编辑丨王嘉楠、王燕

我要分享:

编辑推荐

版权信息

Copyright @ 2011 系统粉 版权声明 最新发布内容 网站导航